当前位置:中国张家口网 » 区 县 » 桥西区 » 正文

张家口市桥西区:布艺双姝,一针一线缝就生活美好

2025-11-07 15:47:59 来源:中国共产党张家口市桥西区委员会宣传部

一块布料,经巧手剪裁便有了温度与灵魂;一缕丝线,随针脚穿梭便缝就了美好与希冀。在机器轰鸣的时代,吴爱增与王彩霞以指尖守护时光温度,以布为媒、以针为笔,将半生缝纫技艺与满心热爱倾注于方寸布艺间,让普通布料焕发新生,在针线穿梭间缝制出“布” “艺”样的精彩世界。今天,让我们走进她们的布艺世界,探寻藏在针脚里的手艺密码与情感联结。

布艺双姝:一针一线缝就生活美好

在桥西区张家口堡东门大街的“柿福手工坊”,阳光透过木质门窗,轻柔地洒在琳琅满目的布艺作品上。气宇轩昂的公鸡、温顺可爱的小象、活力十足的小马、灵动俏皮的青蛙……目光所及,每一件作品都独具特色,似在诉说各自独一无二的故事。吴爱增和王彩霞这对姐妹花,正端坐工作台前,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布料,用一双巧手赋予平凡布料鲜活的生命力。

吴爱增

王彩霞

时光淬炼的“童子功”

“这些布偶都是有生命的,我们做的时候都带着感情,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吴爱增轻抚着手中的小马玩偶,眼里满是爱怜。

上世纪60年代,吴爱增的母亲买来一本老裁缝书自学剪裁缝纫。耳濡目染间,吴爱增从小就对针线布头充满兴趣。“我妈早早就教我认线、走线,1980年我毕业后进了服装厂,学徒三个月就开始做大裤衩,别人一天做不出一条,我一天能做好多。”回忆起早年的学徒经历,吴爱增话语间透着自豪。

王彩霞十六七岁也进入了同一家服装厂,两人在车间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做手工就得精益求精,不能有一点瑕疵。”吴爱增说;“布不差丝”,这是当年服装厂厂长对我们的严苛要求,每下一针都不能偏离布料纹理,做不好就得拆了重做。”正是这份严苛要求,为两人打下了针脚细密、拼接严丝合缝的基本功。

90年代服装行业不景气,两人相继下岗。王彩霞一直坚守服装本行,做衣、改衣从未停歇。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手机上刷到布艺手工的直播,瞬间让她萌生了制作布艺小物件的想法,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从简单的葫芦、粽子、草莓,到复杂立体的龙、马、大象、老虎,王彩霞的技艺在不断挑战中精进。“亲手制作的过程格外治愈,一针一线间能让人专注而放空,所有烦恼都能烟消云散。”在王彩霞的鼓动下,吴爱增也重新拿起针线,两人携手在布艺世界里找到了新的生活乐趣。

布偶里的艺术痴迷

“做一件作品,得先在脑子里构思成型,再画图纸、打纸板、拓布、裁剪,最后一针一线缝合。”吴爱增介绍道,看似简单的流程,实则藏着无数细节。一只立体布艺龙,仅“龙皮”缝制就用了三天,加上填充棉花、精细缝合,整体耗时近一周,其身上30多片布料的拼接,每一个弧度、每一个转角都考验着耐心与技艺。为了追求完美,她们只留一寸长的小口填充棉花,从头部到尾巴细细填实,单是填棉这一步就需要三个小时以上,翻缝过程更是困难重重。“过程烦琐到‘快疯了’,至今只做了一只。”王彩霞坦言,有时做着做着会烦躁,没灵感,就会暂时停下,等思绪清晰了再继续研究。“最小的猴子玩偶,光琢磨造型就花了三天时间。”

她们的创作遵循“因材施艺”的原则,往往是看到一块布料,灵感便油然而生,再根据布料的材质、颜色、纹理设计作品。

旧牛仔布经清洗消毒后,裁剪成16块布料,拼接成寓意吉祥的大鱼;108块布料拼成的包包,针脚细密均匀,拼接处严丝合缝;一块“福运齐开”的布料,被她们做成马年吉祥物,鬃毛用纯棉布料细细缝制,身上“千两” “百两” “纳福” “进宝”的图案寓意美好;印着“福”字的布料,经精心裁剪拼接,化作寓意“福禄”的葫芦挂件。

手工坊里,老粗布、纯棉双面纱、活性印染布、水洗棉等上百种布料整齐摆放。“看到好看的布就想买,买的时候不知道做啥,等灵感来了就刚好能用”。王彩霞笑着说,黑乎乎的纯棉条绒布,被她们变成了惹人喜爱的小耗子;原本想做睡裤的亲肤双面纱布,最终成了呆萌的小狗玩偶。“每一块布料都有它的脾气,我们要做的就是读懂它,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

布片中的生命与温度

“我们的作品没有重样的。”工作室里作品涵盖200多个种类,小到头花、口罩、水杯套、平安扣,大到玩偶、拼布包包,每一件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无一雷同。“灵感这东西很奇妙,再做也做不出一模一样的。”王彩霞说,有时候半夜想起一个点子,会睡不着觉,琢磨着“加点这个是不是更好”。

这些作品不仅是手工艺品,更承载着美好寓意。平安扣代表平安顺遂,大象象征吉祥如意,柿子与莲蓬组合是“好事连连”,柿子配花生寓意“好事发生”,葫芦谐音“福禄”……对吴爱增和王彩霞而言,这些布艺创作早已超越了谋生手段的范畴。一针一线间,是技艺的传承,是情感的寄托,更是生活的修行。

她们对作品的热爱近乎偏执,卖东西也有自己的原则——只卖给真心喜欢的人。“要是有人只是图新鲜,玩几天就扔了,多少钱我们也不卖。”王彩霞说,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她们的感情和心血,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希望能遇到懂得珍惜的人。这种对作品的珍视,也让她们收获了众多忠实顾客,不少人专门慕名而来,只为收藏一件独一无二的布艺作品。

【记者手记】

针缝童趣,布承时光

推开“柿福手工坊”那扇略显斑驳的木门,仿佛一步踏进了另一个时空。外界的喧嚣被隔绝,时光在这里放慢脚步。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剪刀裁剪布料的“窸窣”声,和针线穿过织物时细微的摩擦声。

“最开始就是喜欢,纯粹是爱好,没想到慢慢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认可。”吴爱增和王彩霞的创作奉行“慢工出细活”的准则。布偶可以活动的四肢、能够脱卸的精致小裙子、精准呈现的传统吉祥纹样,这些藏在细节里的巧思,无一不在诉说着对手工艺的敬畏与坚持。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量产的时代,她们的作品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精湛的工艺,更在于其中承载的、无法被机器复制的温度——那是制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期许。

有趣的是,在飞针走线的“静”之外,她们的生活同样拥有动感的韵律。吴爱增用歌声抒发情感,王彩霞用拉丁舞步展现活力。“我们下午一般静心做手工,上午或者晚上就去发展自己的其他爱好,一点也不耽误。”王彩霞笑着说。这种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在她们看来是一种相得益彰的调剂——手工创作需要沉静的心境,而唱歌跳舞则能放松身心、激发新的灵感,让她们的创作生命更加丰盈。

责任编辑:吴青
分享到:

相关推荐

张家口市赤城县:“文明针脚”绣出县域幸福画卷

赤城县“银龄文明使者”文艺演出活动燕山北麓,碧水蜿蜒。张家口市赤城县用“小切口”破题、以“微创新”聚力、靠“群众力”赋能,将精神文明建设从“政府独角戏”变为“全民协奏曲”,为全省县域提供了“低成本、可复制、能推广”的...【详细】

新华网赤城县2025/11/11

张家口:蔬菜种植规模达130万亩 年产量超570万吨

蔬菜产业作为张家口农业的主导力量,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更是张家口市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11月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就我市蔬菜产业高质...【详细】

中国网张家口2025/11/11

奋进新征程 交高质量优异答卷—访张家口市委书记赵文锋

无人机航拍的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太舞滑雪小镇。(资料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张家口将以高度的政...【详细】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网头条新闻202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