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上午,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河北省康保县兴隆遗址的考古工作进行检查与验收,该发掘项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康保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开展。参加验收的专家有:首都师范大学戴向明教授、山西大学王炜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吕学明教授、辽宁大学陈山教授以及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李英等,张家口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于瑞军陪同检查。
康保兴隆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照阳河镇,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恰处于冀蒙交界地带。遗址主要发现四个阶段的遗存:旧—新石器过渡阶段(11550-10275BP);裕民文化阶段(8700-7135BP),是遗址繁盛期;镇江营一期、后岗一期文化(7135-6000BP),遗址进入相对衰落阶段;圆坑墓时期(5800-5200BP)。
验收过程中,专家组到考古发掘现场查看了发掘情况,详细询问了兴隆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过程与细节,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对康保兴隆遗址的发掘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充分肯定了发掘工作的规范性与成果价值。专家们仔细查阅了发掘资料,核对了各项考古记录,对发掘过程中的专业操作与细节把控给予高度认可。认为该项目能够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要求执行,发掘工作符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技术规范。项目负责人职责履行到位,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配备合理;考古资料收集全面,学术目标明确;发掘区域选择、面积控制合理得当,在发掘过程中对遗迹现象判断准确、清理到位,对出土文物及各类标本采集较全面、保管妥当、管理有序;文字记录、数字化影像记录以及各项数据采集齐备,资料归档管理较规范。
同时,针对遗址的后续研究,专家组结合遗址内涵与考古研究前沿,围绕下一步研究方向与文物保护策略展开深入研讨,提出了兼具专业性与可行性的指导建议:继续补充材料,细化房址分期,进一步摸清聚落布局情况;注重横向联系,揭示遗址整体特点,结合遗址地貌、气候环境、生业经济等深入研究房址结构和利用方式的阶段性变化;充分开展区域考古调查,了解遗址点的分布规律,形成系统明确的记录方式;继续拓展科技考古研究,尤其注意提取微观形态信息。为推动兴隆遗址的考古研究深化、文化价值阐释及文物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
下一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认真吸纳专家建议,持续推进兴隆遗址的后续研究与保护工作,进一步挖掘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助力河北考古事业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